六祖大師平昔所說之法,皆大乘圓頓之旨,故目之曰「經」。其言近指遠,詞坦義明,誦者各有所獲。明教嵩公常讚云:『天機利者得其深,天機鈍者得其淺。』誠哉言也!余初入道,有感於斯。續見三本不同,互有得失,其板亦已漫滅,因取其本校讎。訛者正之,略者詳之,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。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。

按察使雲公從龍,深造此道,一日過山房,睹余所編,謂得壇經之大全,慨然命工鋟梓,顓為流通,使曹溪一派不至斷絶。或曰:『達摩「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,盧祖「六葉正傳」,又安用是文字哉?』余曰:『此經非文字也,達摩單傳直指之指也。南嶽青原諸大老,嘗因是指以明其心,復以之明馬祖石頭諸子之心。今之禪宗,流布天下,皆本是指。而今而後,豈無因是指而明心見性者耶?』問者唯唯,再拜謝曰:『予不敏,請併書於經末,以詔來者!』至元辛卯夏,南海釋宗寶跋。

 

boktakhongkong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